近日,一則騰訊正在孵化信用支付產品“分付”的消息引發業界關注。據報道,該產品類似于一個虛擬信用卡,嵌入到微信支付中,客戶可以選擇在授信額度范圍內,進行信用消費,從而實現賬單延期和分期消費。對此,有消費金融業者驚呼“狼來了”——以騰訊的資源和微信支付86.3%的滲透率(國內每100個人里有86.3個人使用微信支付),嵌入微信支付的“分付”對現有的消費金融市場造成沖擊在所難免。
但真的是“狼來了”嗎?
騰訊在這個時間點推出消費信用支付產品“分付”,是很尋常又不尋常的事情。所謂“尋?!?,是指同時布局一個信用支付產品和一個現金貸產品是大互聯網金融平臺常見的狀態,騰訊概莫能外?!安粚こ!笔且驗?,相對于騰訊在這樣一個時間點來推出產品,其他平臺的同類產品大都在2015年就已經推出。在現金貸領域,騰訊系控制的微眾銀行于2015年5月就推出了針對微信用戶的現金貸產品——微粒貸。為什么直到今天才推出相應的信用支付產品呢?
一是盈利能力受限?!胺指丁辈捎玫氖穷愋庞每J?,即為客戶提供近一個月的免息期,如此,意味著一個月的資金成本。相對于“微粒貸”、螞蟻“借唄”、蘇寧“任性貸”這樣的放款即計息的現金貸產品,盈利能力存在局限性。相對于螞蟻“花唄”、蘇寧“任性付”這樣的信用支付產品,雖然都有免息期,但是螞蟻“花唄”和蘇寧“任性付”都有自己的線上商城,對于商城存在促銷價值,相比之下,“分付”的促銷場景天然缺乏,姍姍來遲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是監管新方向使然?,F金貸業務由于資金流向難以管控,一直受到監管部門的關注。自2017年底現金貸新規落地以來,現金貸方面的監管日趨嚴格,各平臺的運營壓力陡增。另一方面,基于場景的消費分期因為資金直接流向消費領域,受到了監管的鼓勵,適時推出基于場景的信用支付產品,兩條腿走路,也是大平臺布局的必然之舉。
據央行的數據,截至2019年6月,我國個人消費貸款余額總額高達12.7萬億元,且一直保持在(同比)20%左右的增速。12.7萬億的消費金融市場規模,看似十分誘人,但競爭在加?。阂环矫妗百惖朗照薄S著監管趨嚴,大量的業務模式、產品類型和催收方式被限制,消費金融行業的賽道進一步收窄;另一方面“選手增加”,由于消費金融業務小額分散、風險可控,使得除了銀行、消金公司、互金平臺等傳統參與者增資擴容以外,還吸引了包括今日頭條、美團在內的互聯網公司,以及中融信托、外貿信托在內的信托公司的入場,選手數量逐步增加。
在以上兩個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消費金融行業的競爭可謂激烈。這種環境下,騰訊“分付”的加入,會給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答案是:影響有限。為什么這么說?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市場容量足夠大,任何單一平臺的影響都有限。
據彭博社的報道,頭部機構螞蟻金服的信貸余額(花唄+借唄)在6000億左右,相對于12.7萬億的消費金融市場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參照該指標,假設騰訊的信貸余額(分付+微粒貸)也達到6000億,則兩家頭部平臺的放款總額也僅僅1.2萬億,市場份額也僅僅是消費金融貸款總規模的10%。
二是場景具有專屬性和客戶粘性,沖擊影響有限。
一般場景分為體系內和體系外兩個部分:體系內場景如淘寶的電商體系、蘇寧的O2O新零售體系,都可以實現有效的隔離,不會受到“分付”的沖擊;體系外場景,由于與“分付”的業務范圍存在重合,確實可能受到一定影響,但是客戶既有的支付習慣和粘性,對于現有產品能夠形成一定的保護。不排除在體系外場景中,會發生以補貼為主要形式的客戶爭奪戰。
當然,也不排除部分與微信支付綁定的產品可能會受到分流和沖擊。這樣的產品主要包括兩類:
一是與微信支付綁定的信貸產品。如百信銀行剛剛推出的“pay伴”等,這些信貸產品與微信支付接口進行綁定,但是業務范圍與“分付”有一定重合,不排除隨著“分付”的上線,這些產品可能會被影響。
二是信用卡產品。目前微信支付消費都是與信用卡綁定的,不排除一旦“分付”上線,業務方可能通過營銷活動,鼓勵客戶切到“分付”的支付頁面,進而對現有的信用卡消費額度進行分流。
對于普通的消費者而言,騰訊“分付”產品的推出是一件好事,畢竟多了一個選擇,消費者可以在騰訊“分付”、螞蟻“花唄”、蘇寧“任性付”、百度“有錢花”等諸多信用支付產品中,選擇性價比高的產品擇優使用。
然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消費者開通的信用支付產品多了,使用上面可能存在三種誤區:
(1)過度消費。由于當前市場授信信息相互隔離,消費者很容易被不同的平臺多次授信。根據收入水平,本來只能授信5萬的消費者,很可能同時被多個平臺分別授予了5萬的額度,因而具有十多萬的授信額度。這種“有錢”的錯覺,容易讓消費者進行超過其償還能力的消費,最終陷入債務危機。
(2)借新還舊。有消費者會認為,只要借到新的貸款歸還舊的貸款,就沒問題了。這種情況主要看借款成本,如果借新成本較高,那顯然是不劃算的(大部分借貸成本都在年化10%以上),甚至可能資不抵債,進入債務漩渦。另外,借新的穩定性需要得到保障,如果隨著市場變化,出現消費者無法從市場融到資金的情況,可能會出現逾期等嚴重狀況。
(3)逾期還款:有消費者心存僥幸,認為借款行為都在互聯網上,借款平臺遠在千里之外,自己逾期不還,借款平臺不一定顧得過來。這種認識是非常危險的,短期的逾期不還,可以意味著較高的罰息(一般為萬分之五/天,年化18%),長期逾期可能被列為老賴,消費、出行、子女教育都受到影響,甚至有牢獄之災(信用支付產品長期逾期不還,可能涉嫌信用卡詐騙罪)。所以珍惜信用,按時還款,非常重要。
綜上,對于消費者來說,在享受騰訊“分付”、蘇寧“任性付”、螞蟻“花唄”等消費金融產品帶來的便利的同時,“理性消費,量入為出”,避免陷入消費誤區也非常重要。
請登錄后留下您的評論
請先 -> 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