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晚間,登陸科創板僅一個交易日的傳音控股發布公告:收到深圳中院送達的關于華為起訴其及5家子公司的《民事起訴狀》等相關材料。因認為傳音控股對其享有著作權的“珍珠極光 Pearl 主題壁紙”美術作品,僅做簡單調整便持續使用于手機系統及廣告宣傳中,涉嫌侵犯其署名權、修改權等權益,華為起訴傳音控股侵權,索賠2000萬元。目前,該案已經立案。
雖然在公告中,傳音控股明確表示這起訴訟不會為公司的實際經營帶來太大的影響,但資本市場上的反應還是較為激烈:10月8日,傳音控股大跌13.08%(科創板前5個交易日無漲跌幅限制),報收于50.24元/股。
盡管企業間的法律訴訟事件時有發生、看似平常,但就這起涉案標的2000萬元的知識產權訴訟,還是讓投資者依稀看到了“非洲手機之王”的軟肋。
作為登陸科創板僅兩個交易日的新股,傳音控股本應是投資者們追捧的對象。而第二個交易日就暴跌,足以說明投資者對于傳音控股的信心有限。
在很多投資者看來,作為一家手機廠商,傳音控股的科技“板凳深度”明顯不足。在以研發及知識產權為護城河的手機行業,僅從專利維度對比,傳音控股與華為、OPPO等同業競爭者相比,便遠不在一個數量級。
據傳音控股招股書數據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已取得專利技術630項。其中含金量最高的發明專利僅97項,剩下的是實用新型專利385項,以及外觀設計專利148項。
或許很多人對于如是專利數量并沒有太多概念,無法衡量傳音控股作為一家手機廠商的研發實力;故而,我們不妨就將其與華為和OPPO來簡單對比下: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截止目前,華為公司的專利總量約近8萬項,其中發明專利占了9成左右。再說OPPO,截至2019年7月8日,OPPO全球專利申請量超過3.7萬件,授權數量超過1.1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數量超過3.1萬件,發明專利申請在所有專利申請中占比85%。三位數VS大五位數,傳音控股的研發及知識產權護城河之淺可見一斑。如果將傳音控股昨日的暴跌完全歸結于訴訟事件,那么確實有失公允;但毫無疑問的是,這起訴訟還是讓投資者們對于傳音控股的前景產生疑慮,誰敢保證下一次不是其他同行出來找麻煩?核心知識產權匱乏,難免不讓投資者缺乏安全感。
這樣的疑慮絕非杞人憂天。華為當前以著作權事由起訴傳音控股,可以被看做是“點到為止”。因為索賠金額并不高,涉及的訴訟內容也并非核心技術。但實際上,在手機行業中,尤其是智能機領域,廠商之間的訴訟一直以來就源源不斷,很多大廠均將知識產權訴訟視為商業競爭的有效策略。早在2014年的時候,小米開始積極拓展國際市場,當時選擇世界第二大人口國家印度成為主要市場,卻也因此遭到了愛立信的相關專利侵權訴訟。最終印度的法院裁決,小米構成侵權,并且被下達禁令,從而導致小米手機在印度被暫停銷售,直接影響了小米拓展全球的計劃。
此外,強如美國蘋果公司也一度因為專利的題而被高通起訴,甚至蘋果的部分機型曾一度被限售。最終蘋果只能以支付專利費的形式,與高通達成和解。蘋果公司可以稱得上全球研發投入最高的公司之一,2018財年的產品研發費用接近150億美元,但即使如此依然難以逃脫專利戰的命運,何況核心專利儲備寥寥的傳音控股。
功能機早已經被主流所淘汰,大部分2G專利已經淪為公開技術,因此傳音控股尚且不擔心知識產權之擾;但在智能機領域,專利戰等知識產權訴訟行為卻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被強權者揮下。
可以預見,這起與華為的知識產權訴訟或只是一個序曲,傳音控股未來與巨頭間的知識產權摩擦或將越來越多。作出這樣的判斷,也正是基于傳音控股自身基本面考量:從傳音控股公布的銷量數據來看,一直以來公司手機主要的出貨量都集中在功能機市場,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功能機在兩大市場非洲和印度的銷量占比分別高達77.6%、77.8%、67.5%和69.7%。
但實際上,傳音控股的這一支柱業務的市場占有率正在下滑。根據IDC數據,盡管傳音控股從2016年至2018年連續三年成為全球功能機出貨量最多的公司,但其在全球的占比卻在2017年達到頂峰后開始回落,2018年傳音控股的功能機市場份額由19.62%下降至19.47%。
也就是說,傳音控股最近兩年業績的高增長并非來自于最核心的功能機業務,而是因智能機業務的增長所致。具體來看,傳音控股智能機的出貨量由2016年的1715萬,提升至3866萬部,期間出貨量實現翻倍增長;智能機全球市場占有率也從1.17%提升至2.75%。如今,功能機市場見頂,傳音控股選擇向利潤更高的智能機市場邁進。但傳音控股依靠智能機所帶動的增長真的可持續嗎?在這里我們要對此畫一個問號。畢竟智能機市場與功能機市場的玩法大相徑庭。
功能機用法單一,因此商家多比拼的是價格;而對于智能機而言,就不僅僅局限于價格這單一層面了。手機廠商軟硬件的科技實力都會直接影響到用戶的體驗,因此如今的尖端手機市場早已經演變成了一場巨頭間的專利軍備競賽,而這恰好是傳音控股所欠缺的。
目前OPPO、小米等已先后成立非洲事業部,意在進軍非洲智能機市場。而傳音控股智能機如今450元的售價,實際并沒有特別大的價格優勢。利益的沖突顯而易見,傳音控股未來將與巨頭們刺刀見紅。與華為、OPPO等巨頭相比,傳音控股的專利數量可以忽略不計,在眾多早已被占坑的專利面前,傳音控股的手機從研發開始就已經極為被動。即使是華為與蘋果這樣的智能機王者,每年在手機專利費上的支出亦以數十億元計,甚至已經超出了當前傳音控股的利潤水平。智能手機行業知識產權為王的時代,技術實力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企業未來發展的最終天花板。畢竟在5G時代即將來臨的時候,你不能永遠依靠2G網絡的功能機生存。
請登錄后留下您的評論
請先 -> 登錄。